作者简介:林佳明,主任医师,工作21年,崇尚仲景经方医学,善用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。
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,脏腑功能失调、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,一般起病较缓,病程较长,热势多为低热,也可表现为高热,常伴有头晕、乏力、自汗、盗汗等症状,且发热多与情绪、饮食、劳累等因素有关,无明显外感表证。 气虚发热:表现为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,热势或低或高,伴有倦怠乏力、气短懒言、自汗、易于感冒、食少便溏等症状,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弱。
血虚发热:可见低热,头晕眼花,身倦乏力,心悸不宁,面白少华,唇甲色淡,舌质淡,脉细弱。
阴虚发热:多为午后或夜间发热,手足心热,或骨蒸潮热,伴有心烦失眠、盗汗、口干咽燥、舌红少苔、脉细数等表现。
阳虚发热:表现为发热而欲近衣,形寒怯冷,四肢不温,少气懒言,头晕嗜卧,腰膝酸软,纳少便溏,面色㿠白,舌质淡胖,或有齿痕,苔白润,脉沉细无力。
气郁发热:常为低热或潮热,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,伴有精神抑郁、胁肋胀满、烦躁易怒、口干而苦、纳食减少等,舌红,苔黄,脉弦数。
痰湿郁热:可见低热,午后热甚,胸闷脘痞,全身重着,不思饮食,渴不欲饮,呕恶,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,舌苔白腻或黄腻,脉濡数。
血瘀发热:午后或夜间发热,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,伴有固定痛处或肿块,面色萎黄或晦暗,舌质青紫或有瘀点、瘀斑,脉涩。
林老师融汇伤寒与温病理论,形成“六经为纲,寒温一统”的内伤发热辨治体系。
其学术思想深植于《内经》《伤寒论》及《神农本草经》(以下简称《本经》)药性理论,强调“气机升降”与“阴阳调和”的中医底层逻辑。
以下结合其临床案例及用药特色,系统总结其经验。 一、内伤发热的核心病机与辨治框架 林老师认为,内伤发热的本质是气机郁闭、阴阳失衡,具体分为三型: 1. 气虚郁火:脾胃虚弱→气陷化火,形成“灯笼效应”(外热内寒),症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背、口苦咽干不欲饮。
2. 湿遏热伏:三焦气化失司,湿热郁遏膜原,症见反复发热、午后潮热、苔白腻浊。
3. 虚阳浮越:少阴阳衰,虚火外浮,症见高热而手足冰凉、脉沉细无力。 辨治纲领:以六经定位为纲,结合舌脉定病性: 三阳发热:邪盛正不虚,如少阳郁火(小柴胡汤)、阳明炽热(白虎汤)。
三阴发热:正虚邪恋,如少阴浮热(四逆汤)、太阴湿困(三仁汤)。 二、核心治法与经典案例解析 1. 升阳散火法:解郁透热 适用证:气虚郁火,左关脉弦细、右脉虚大。 代表方:升阳散火汤(《脾胃论》)。 案例: 一劳倦后发热患者,四肢灼热而腹冷便溏,脉虚大而数。
林老师用升阳散火汤原方(柴胡24g、升麻15g、羌活10g、独活10g),加桂枝6g引药入营。
服药2剂后热退,腹冷缓解。
药性解析: 柴胡(《本经》“主心腹寒热邪气,去肠胃结气”)为君,疏解少阳郁火。
升麻(《本经》“解百毒”)助柴胡升阳透热,引火归元。
羌活、独活(《本经》“主风寒所击,止痛”)为风药对药,开三焦气机闭塞。 2. 温潜导龙法:引火归元 适用证:少阴阳虚浮热,高热而四肢厥冷。 代表方:四逆汤加肉桂、龙牡。 案例: 一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反复高热39.5℃,手足冰凉,脉沉细。
林老师予四逆汤(蒸附片15g、干姜10g)加肉桂6g、生牡蛎30g、玄参30g。2剂后热退肿消。
药性解析: 附子(《本经》“主风寒咳逆邪气”)温少阴之阳,破阴寒凝滞。
牡蛎(《本经》“主惊恚怒气,除拘缓”)潜镇浮阳,与附子形成“温阳潜降”药对。
玄参(《本经》“主腹中寒热积聚”)滋阴降火,解咽喉热毒。 3. 开郁透邪法:疏透膜原 适用证:湿热郁遏三焦,苔白腻如积粉。 代表方:柴胡达原饮合三仁汤。 案例: 一9岁男童高热39.8℃,恶寒、苔白厚腻。林氏予柴胡30g、草果6g、槟榔15g、杏仁10g、薏苡仁20g、石膏90g。
服药3次后解臭便,汗出热退。药性解析: 草果、槟榔(《本经》“主杀三虫,除伏尸”)破气行痰,开达膜原秽浊。
杏仁(《本经》“主咳逆上气”)开上焦肺气,合薏苡仁(《本经》“主筋急拘挛”)渗下焦湿邪。
石膏(《本经》“主中风寒热”)清气分壮热,用量依热势递增(38.5℃用90g,39.5℃以上用120-150g)。 4. 宣化三焦法:分消湿热 适用证:湿重于热,头身困重、便溏尿赤。 代表方:三仁汤合升降散。 案例: 一6岁童扁桃体化脓高热,舌胖大水滑。
林老师用三仁汤加僵蚕10g、蝉蜕6g、大黄4g。
1剂热挫,2剂脓消。
药性解析: 滑石(《本经》“主身热泄澼”)荡胃中湿热,合竹叶(《本经》“主咳逆上气”)导邪出溺。
僵蚕、蝉蜕(《本经》“去三虫,主惊痫”)升清降浊,透达郁热。 三、基于《神农本草经》的核心药性运用 林老师用药直溯《本经》药性本源,注重“以药性之偏纠病势之偏”: 1. 气机升降药对:
柴胡-黄芩:柴胡升少阳清气,黄芩(《本经》“主诸热黄疸”)降胆火,构成“升清降浊”枢机。
升麻-石膏:升麻提陷,石膏降胃火,调阳明气机。
2. 温阳固脱组合:
附子-龙骨:
附子温命门之火,龙骨(《本经》“主心腹鬼疰”)敛浮越之神,治虚阳外脱。
3. 透热化湿关键药:
草果-厚朴:草果辟秽化浊,厚朴(《本经》“消痰下气”)行中焦滞气,解湿郁热伏。 四、学术思想精髓总结 1. 六经统御,病机分层:
将内伤发热分为“虚、郁、火、瘀、痰”五步传变,以六经为框架动态辨治。
如太阴湿浊传至少阴浮热,需从“宣化三焦”转向“温潜导龙”。
2. 顾护脾胃,调枢为要:
强调“持中央,运四旁”,脾胃气机升降恢复则热自平。
如升阳散火汤中人参(《本经》“补五脏”)护中气,防风(《本经》“主大风”)助升发。
3. 寒温一统,活用经方:打破伤寒与温病界限:
太阳表郁轻证用桂枝二越婢一汤(桂枝通营卫,石膏清里热);
厥阴寒热错杂用麻黄升麻汤(升麻解毒,天冬滋阴)。 林老师箴言:
治热如拨云见日,湿不去则热难清,阳不归则浮焰不息。
六经为径,寒温为纬,织就天网自恢恢。 结语 林老师治疗内伤发热的体系,以《内经》气化理论为根,《伤寒论》六经辨证为干,《本经》药性为枝叶,形成“调升降、开郁闭、固阴阳”的完整闭环。
其临床实践深刻诠释了“气机畅达则热自息”的中医底层逻辑,为内伤发热的经方治疗提供了可复用的范式。
学者当循其法而活其用,以“持中调枢”为要,方得经方化裁之妙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平台实盘平台.配资合作.天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